转自:江门发布
开栏语
2月8日,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召开。全会报告亮出了过去四年江门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单”,规划了做好全市工作的“路线图”,吹响了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冲锋号,体现江门决胜“十四五”、谋划“十五五”的坚定决心。
为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会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上来,江门日报社策划推出“全会观察——学习贯彻市委十四届八次全会暨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精神”系列报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纵深推进新阶段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江门责无旁贷。
随着“双通道”超级工程建成,江门的区位优势历史性提升,多重比较优势全面激发,加之过去四年探索出的城市合作经验,江门有条件、有能力通过全方位加强与深圳、香港、澳门、珠海等大湾区核心城市协同发展,把大湾区建设作为深化改革开放的大机遇大文章做深做实,携手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蝶变得更加引人瞩目。
坚定抱团发展
强化区域协同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中国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但区域发展不平衡、城市间协同不足等问题逐渐凸显。城市群作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载体,能够通过产业分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等方式,提升整体竞争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以长三角城市群的发展经验观之,江浙沪皖等地的协同发展,形成了强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生态,实现了资源的优化配置,提升了区域整体竞争力。
202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要求广东举全省之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使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高质量发展的示范地、中国式现代化的引领地。省委书记黄坤明指出,要举全省之力办好这件大事,发挥好“试验田”和“发动机”作用,引领改革开放向广度和深度进军,释放高质量发展强劲动能。这次市委全会提出,江门作为大湾区的重要节点城市,要扭住“一点两地”全新定位,发挥承东启西区位优势,用好强强联手、发挥综合优势这个路径,谋划好“十五五”大湾区重大政策、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坚定推进“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抢抓环珠江口“黄金内湾”规划建设历史机遇,纵深推进新阶段大湾区建设,携手港澳塑造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
那么,区域协同这篇大文章应该怎样去书写?
总体上看,江门要心怀“国之大者”,充分发挥侨乡优势,通过“港澳融合”“侨都赋能”工程的持续推进,支持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助力香港巩固提升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地位,促进港澳更好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要落实好大广海湾经济区省级战略规划,加快与港澳共建绿色产业园、滨海新城等,打造面向港澳和华侨华人的引资引智平台;要借助“科技引领”“工业振兴”“园区再造”“人才倍增”工程,通过与大湾区其他城市合作,承接高端产业转移,推动本地产业升级,发展新能源、循环经济、大健康等新兴产业;要加快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区域互联互通水平,打造大湾区新增长极。
“团结”就是力量。小方块通过整体逻辑严密组织、各就各位,才能拼成令人惊叹的魔方,展现焕然一新的魅力。江门,就是湾区魔方中不可或缺、独具魅力的一块。
“湾区江门”的角色提升与功能发挥,既是对“促进香港澳门长期繁荣稳定,支持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的城市担当,也将为粤港澳三地强强联手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作出应有贡献。
加强与核心城市
全面深化合作
——抢抓“澳门+横琴”发展新机遇。
抢抓“澳门+横琴”发展新机遇,既是落实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政治责任,也是江门提升自身产业竞争力、增强区域辐射能力、促进文旅等产业发展的内在需求。
江门与澳门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每3个澳门人就有1人祖籍江门。这样的渊源,是江门嵌入“澳门+横琴”发展大局、谋求发展助力的天然优势。
全会提出,在与澳门的合作中,江门将聚焦澳门的“四新”产业,即科技研发和高端制造产业、中医药等澳门品牌工业、文旅会展商贸产业、现代金融业,加强产业对接与合作;通过加快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推动澳门招商投资促进局在江门设立澳门企业服务站,为澳门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优质的产业载体和应用场景;同时,强化江澳“世遗”资源联动,创新推出“一程多站”旅游线路,促进两地旅游业共同发展,进一步深化江澳合作内涵。
春江水暖鸭先知。过去几年,江门与澳门携手打造“一程多站 世遗双城”湾区精品旅游线路,侨乡文化、陈皮文化、美食文化吸引了大批澳门及国际游客;黄茅海跨海通道通车,“澳车北上”便利覆盖江门。此外,江门与澳门签订金融合作备忘录、江门在香港发行的首单点心债在澳门上市挂牌、五邑大学与澳门科技大学签订合作协议、江门市中心医院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港澳药械通”指定医疗机构……江门与澳门,更近了,也更亲了。
“双通道”通车后的首个春节假期,江门开平赤坎华侨古镇景区接待游客逾36.6万人次,这一数据刷新其客流纪录,来自澳门的游客占比激增。
展望未来,江门与澳门的合作更加令人期待。
——在珠江口融合发展中展翅高飞。
好风凭借力,助我上青云。去年贯通的“双通道”,令江门区位优势历史性提升,与珠江口东岸的香港、深圳实现“1小时”通达,成为环珠江口“黄金内湾”的重要组成部分。
《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圳和香港是大湾区的中心城市和核心引擎。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也强调,做实粤港澳大湾区“一点两地”全新定位,更好发挥深圳、香港等核心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动力源作用。
这次全会,对江门新一年的发展进行了内外两个方向的精心部署,在增强内生动力的同时,江门将进一步强化湾区担当,抢抓“大桥经济”“黄金内湾”历史机遇,积极主动对接深港发展需求。
我们加强与香港、深圳的合作,必须依靠改革、开放、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广东通过“三来一补”模式逐步发展起来。而今,江门也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主动寻求与深港合作,实实在在地创新体制机制,特别是在城市之间的合作机制上,要敢于突破,勇于探索;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建立更加灵活、高效的合作机制,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自市第十四次党代会始,江门就敏锐地进行了前瞻部署,以开放的心态、极大的热忱,积极谋求与深港的协同发展。
去年,江门市投资促进系统组织参加、举办的上百场招商推介活动,超半数面向珠江口东岸城市。放眼过去四年,深圳与江门在产业合作、企业投资、交通互联和政策支持等方面,更是互动频繁,合作越发紧密。“深圳总部+江门基地”“深圳研发+江门生产”“深圳服务+江门制造”等产业联动新模式,吸引深圳企业多次组团来江门考察,寻找投资机会。2023年8月,深圳等地逾120名智能装备企业家组团考察江门,参观多个产业园区,并签订多项投资协议;去年7月,深圳等地72家企业组团到江门考察新型储能产业,推动相关项目落地。与此同时,江门市也积极打造多个产业园区,承接深圳产业转移。广东(江门)硅能源产业园、新能源电池产业园等,吸引了深圳的储能、无人机等产业入驻;仅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四年间就成功引进亿元以上深圳项目26个,计划投资额达265.8亿元。
全会提出,积极探索与香港、深圳建立跨行政区合作发展新机制,创新合作园区规划建设、联合招商、开发运营管理机制。
例如,加快推进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规划建设,重点发展临港装备、循环经济、新能源等产业,打造粤港新型工业化协同先导区、大湾区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区。
江门与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共建的江门双碳实验室,是粤港合作的大型前沿科研平台,经过两年建设,获批建设粤港碳中和科学与技术联合实验室,已构建起“1+10+3”政产学研用融通发展新模式,将为共建香港·江门绿色产业园提供重要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支撑。
与港科大共建的粤港碳中和联合实验室被称为香港与江门合作的代表性、标志性成果。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一直是国内许多城市学习的榜样。早在深中通道通车前,去年3月5日,“江门市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办公室”便揭牌运作,旨在创新建立学习借鉴深圳经验工作机制,系统化、集成式推进产业发展、涉企服务等9方面改革,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江门改革品牌。
牌子挂出来后,江门的动作也很快跟上了。去年,江门市自然资源局联合恩平市,学习借鉴深圳的创新举措和经验做法,依托深圳市场化优势、蓝碳领域专业技术力量和恩平市红树林生态资源,共同构建蓝碳资源开发与跨区域交易协作机制。当年11月20日,江门恩平镇海湾国有红树林第一监测期内保护碳汇量5913吨在深圳交易集团公开拍卖,以162%的溢价率成交,创下全国红树林保护碳汇单次拍卖总价新高,成功完成蓝碳“深圳模式”全国推广第一单、江门蓝碳“第一拍”,打造了全国蓝碳交易行业风向标。当前,江门正加快推进深圳·江门经济合作区规划建设,与深圳共同完成空间规划、产业规划、政策设计等编制工作,重点发展高端船舶及海工装备制造、特种船舶维修、船舶配套关键零部件等产业,携手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共同推动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
向海图强
向湾区经济进发
滨海产业向来是湾区经济的重头戏。江门是沿海经济带上的江海门户,海洋资源丰富,拥有珠江“八大口门”中的崖门、虎跳门,海域面积4880平方公里,大陆海岸线409公里、占全省1/10,海岛352个、全省第2、珠三角第1。此外,江门的广海湾、银洲湖和川岛等海域具备建设深水良港条件,海洋经济发展空间广阔。去年深圳海洋博览会期间,江门是广东省唯一应邀参加的地级市,凸显了其在发展海洋经济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力。
本次全会召开前,江门市已在积极实施“三线并进”策略,通过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推动海洋经济全面升级。工业方面,以银洲湖、广海湾等区域为重点,大力发展海工装备制造业,积极与深圳合作,构建海工装备新体系;同时,大力发展海洋能源产业,开拓海洋能源新空间。农业方面,重点发展远洋渔业和深海网箱养殖。服务业方面,整合海湾、海岛旅游资源,构建环广海湾、镇海湾和川岛的特色旅游体系;通过与深圳合作,开发海洋旅游产品,创新蓝色金融;同时,积极发展生态休闲旅游。
这次全会,市委提出要主动参与沿海经济带建设,大力发展滨海产业、湾区经济。报告提到,要凭借丰富的海洋资源,整合海岸、海岛、港口、海湾等资源,科学布局交通设施、临港产业、滨海旅游、岛岸联动等项目,加快推进特大型深水港、广海湾LNG省储备集散基地、深江合作区公共码头、综合保税区等重大项目建设。
可以预见,特大型深水港的建设,未来将大大提升江门港口的吞吐能力和物流效率,加强港口与内陆交通的衔接,构建高效的海陆联运体系。广海湾LNG省储备集散基地、深江合作区公共码头等重大项目建设,将进一步提升区域内市场流转便利性,保障能源供应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同时为周边地区提供能源支持。
这些重大项目的超前谋划布局,将进一步加固江门作为大湾区新一轮高质量发展、投资兴业优选地的支撑。
思路一开,天地顿宽。临港经济,在江门增长极插上珠江口东岸新翼之际,又开辟了朝气蓬勃的新蓝海。
湾区,因江门而更加闪耀;江门,因湾区而更加强健。大湾区视野下的江门,大有可为、未来可期!
有话要说...